文化育人|【先生說】志存高遠,亦需循序漸進
王陽明
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注釋:
王陽明先生說:“做學問要有個根本,必須在這個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漸進?!?/span>
人總是會碰到瓶頸期。有時候在瓶頸期的泥潭里掙扎,會覺得無比絕望,似乎看不到盡頭。
幾百年前陽明先生的弟子陸澄也碰到了這個難題。他困惑地向自己的老師詢問:“知識沒有長進,怎么辦呢?”這一定不是來如此問陽明先生的第一個學生。學生們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總希望能夠盡快地掌握與理解知識,并求進一步的提高。面對這個很多人都有的疑惑,陽明先生是這樣回答的:“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做學問要有個根本,必須在這個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漸進。
《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span>
“盈科而進”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有源頭的泉水滾滾地朝下傾瀉,晝夜不停,低洼之處被注滿后又繼續向前奔流,一直流進海洋。有源頭的泉水就是這樣。孟子的話用形象的比喻強調了做學問的兩個方面:本原與過程,立志與修煉。泉水若沒有源頭,便無法暢流;若不堅持向前奔流,那么會永遠停留在低洼之處,無法前進。
(王陽明)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先生接著說:“立志用功,宛若種樹。開始生根發芽,沒有樹干;有了樹干,沒有枝節;有了枝節,然后有樹葉;有了樹葉,然后有花果。剛種植時,只顧栽培澆灌,不要想枝,不要想葉,不要想花,不要想果??障胗泻我??只要不忘記栽培澆溉的功夫,何愁沒有枝葉和花果?”
陽明先生說的本原,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誠敬”,但最通俗的說法是“立志”,這個立志,是志在此心時時處處順應天理之志,在立定這個志之后,在對待陸澄問的“知識不長進,如何”這個問題上,我們自然能找到最端正的態度,那就是關注當下,該播種的就播種,該發芽的就發芽,該澆灌的就澆灌。盡管我們還不是圣人,但順理而行,此心安處即吾鄉,只要那顆誠敬之心足夠堅定,堅持砥礪內心的時日足夠漫長,終歸有一天,會發現,所謂的成功,無非是自我人格完善后的水到渠成。
編者的話
同學們,本學期的期中考試即將到來,面對繁重的課業和巨大的壓力,大家難免急躁、焦慮。這時候,我們不妨想想自己的“本原”是什么,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所立之“志”又是什么?!爸尽本褪悄橇7N子,沒有種子,便無法生根發芽。修煉的過程則是培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種子生根發芽,也就有了成長的空間。當大樹漸漸長出枝干與樹蔭,又何愁不開花結果呢?若我們有了困惑,遇到了瓶頸和阻礙,只要我們懷著向上的進取之心,學會積累與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終會走向高遠之志。
同學們,世上哪里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不過我們終究不怕洼地的幽深,如水流一般源源不斷地將它填滿,然后破之而出,奔涌向更遠的前方。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