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其人其事
王陽明(1472——1529),字伯安,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謚文成。祖籍浙江余姚,青年時父親遷家至山陰(越城),后來他結廬于四明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都稱他為陽明先生,學界也習稱王陽明,他是明代理學中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也是明代“心學”運動的代表人物。
王陽明青年時熱心騎射,留心兵法,泛濫辭章,出入佛老。二十八歲時舉進士,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三十四歲時,抗疏反對把持朝政的宦官劉瑾,為此受廷杖四十,被貶到偏遠的貴州龍場驛,后知廬陵縣,歷任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正德末年以左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平定閩、贛、粵交界的農民暴動。正德十四年(1519),江西的寧王朱宸濠在蓄謀多年之后,發動叛亂,以十萬大軍,自江西東下南京,當時正在江西的王陽明立即起兵討之,在弱強懸殊的情況下,他運用機智的謀略,以卓越的膽識,率兵三十五天,三戰而生擒朱宸濠,將這場震動朝野的大叛亂徹底平定,因受命兼巡撫江西,后以大功升南京兵部尚書,封為新建伯。晚年奉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兩廣,平息廣西少數民族暴動,功成病歸,死于江西南安。王陽明一生所創造的事功業績,在宋明時代的理學家中絕無僅有。
王陽明初師事婁諒,習程朱之學,因格竹不省,遂耽于佛老之說,繼而結識湛若水,相與授徒講學,受陳獻章思想影響后,繼續發展陸九淵“心即理”說,主張心外無理,“心”為物理之本原,否認心之外有理、有物、有事。宣揚“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神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的唯我論。創“致良知”說,認為良知人人同具、先天固有,要求人們“破心中賊”,存其良知,力反朱熹的格物致知說,又反對其“知先行后”說,主張“知行合一”,強調知行無先后內外之別,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王陽明晚年時,其學說受到壓制,與朱熹一樣被視為偽學,盡管如此,他的思想不僅在當時發生了巨大影響,而且籠罩了整個明中后期思想的發展。他倡導的心學復興運動不僅繼承了宋代陸九淵心學的方向,而且針對明中期政治極度腐敗,程朱學逐漸僵化的現實,具有時代意義;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努力在儒家思想基礎上吸收佛教思想營養,把宋代以來理學揚棄佛老的過程推向了一個高峰,并推進了此后三教合一的趨勢。其學傳至日本后,對明治維新運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后人把他的思想材料編為《陽明全書》共37卷,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為思想學術方面代表作。
陽明心學主要范疇解析
“心即是理”
龍場悟道使王陽明得到一個實質的結論:即理本來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內在于我們心中,龍場以后,他提出了心即是理和心外無物的思想。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瓜壬唬骸感募蠢硪?。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瓜壬鷩@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傳習錄》
①王陽明反對朱熹的格物窮理說,首先是基于他把“理”基本上了解為道德原理,他認為朱熹所說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只是“至善”的“義”。至善作為道德原理不可能存在于外部事物,道德法則是純粹內在的,事物的道德秩序只是來自行動者賦予它的道德法則,人之窮理求至善,只需在自己心上去發掘去尋找,即心外無理。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清的道理。——《傳習錄》
②“理”的問題不僅涉及到道德法則,也聯系著禮儀規范,在陽明那里,心即理的思想在一般性善論者可以接受,但把禮說成心的產物則遇到困難。在王陽明看來,禮所代表的行為的具體方式和規定,其意義是使倫理精神的表現規范化,他認為人們只要能真正保有真正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他們就自然能選擇對應具體情況的適宜的行為方式。因此,儀節是道德本心的作用和表現,從而從根源上,儀節構成的禮也是來自內心的,也即心外無理。
理也者, 心之條理也。 是理也, 發之于親則為孝, 發之于君則為忠, 發之于朋友則為信。 千變萬化, 至于不可窮竭, 而莫非發于吾之一心?!秱髁曚洝?/strong>
③心外無理主要強調心外無“善”,善的動機意識是使行為具備道德意義的根源,因而善只能來自主體而非外物?!靶募词抢怼被颉靶耐鉄o理”命題中的“心”只是指“心體”或“心之本體”而言,也即是孟子到陸九淵的本心概念,是先驗的純粹的道德主體。
知行合一
朱子提出“知先行后”的觀點,導致了后學“知而不行”的流弊,陽明為糾正這種不良后果,提出“知行合一”。
(1)知行本體
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
在宋儒的知行討論中,“真知”是一個較常見的重要概念,宋儒那里真知的概念并不直接包含行為,卻包含“必能行”這一性質,王陽明以此為起點,認為“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爸斜倔w”是王陽明用來代替真知的概念,“本體”指本來意義,是說知與行就其本來意義而言是相互聯結互相包含的,一切知行分裂的現象都背離了知行的本來意義。王陽明“知行合一”中的“合一”并不是說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強調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規定是互相包含的。
(2)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傳習錄》
這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表述之一,“不行不足謂之知”首先指當我們用“知”說明人的道德水平時,必然意味著這個“知”是與“行”聯結的;其次也指一般認識活動而言,與我們感受性直接相關的體驗之知和我們親身體驗(行)相關。王陽明這些說法,作為認識來源的討論,強調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是可取的。
(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傳習錄》
這是從動態的過程來了解知行相互聯系、相互包含的意義,意識屬于知,若就意識活動是外部行為的開始來說,意識是整個行為過程的第一階段,在此意義上,它是行為過程的一部分,從而可以說就是行。同理,行為屬行,但就行為是思想的實現或實踐是觀念的完成來說,行可看成整個知識過程的終結,即知識的最后階段,從而可以說就是知。
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兩個范疇的規定是互相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4)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未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傳習錄》
陽明強調行必須有知作為主意,不能脫離知的指導,否則就會成為盲行。
知也不能脫離行,知只有在行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完成,從中可以看出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特點: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規定,不可割裂。
總的來說:知行合一是為了突出行在道德實踐中的重要性,是為了反對當時“知而不行”狀況而發的,也是與其“心即理”和“良知”學說有內在聯系的。
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思想的核心,這個思想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良知本體”或“良知心體”;一是功夫的方面,即致良知。
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孟子之“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傳習錄》
(一)王陽明“良知”的觀念來自于孟子,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代表人的先驗的道德良知,陽明對此有繼承,強調良知的本有及其自發性,但是王陽明結合心學立場,結合“天理”思想,把良知提高到了本體論的高度。王陽明也特別強調“良知”作為“是非之心”的意義,表明良知是人的內在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評價體系,作為意識結構中的一個獨立部分,具有對意念活動的指導、監督、評價、判斷作用。良知作為先驗原則,不僅表現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惡”,還表現為好善惡惡,既是道德理性,又是道德情感。良知不僅有先驗的性質,而且有普遍的品格,作為人的內在準則,是人人固有,個個相同的,良知是我們道德實踐的指南針。
致者,至也,如云“喪至乎哀”之致?!兑住费浴爸林林?,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秱髁曚洝?/span>
(二)晚年王陽明明確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蓖蹶柮饕灾轮獮橹铝贾?。
①良知人人本有,但良知又有隨時被私欲蒙蔽的可能,所以“致”的工夫和修養成為必要,因為良知本身從存在形式上具有“發用流行”的特點,即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當下,所以致良知就是要在這些場合把握良知,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
②王陽明致良知觀念包含三方面“擴充”“至極”“實行”,以“至”解釋“致”,就是要擴充良知而至其極,自然也包括訴諸實踐?!爸轮卦谟谛?,不行不可以為致知也?!彼?,致良知,一方面是指人應擴充自己的良知,擴充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是指把良知所知實在地付諸行為中去,從內外兩方面加強“為善去惡”的道德實踐。
③王陽明重視道德實踐,“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實踐過程,所以“行”也是“致良知”的一個內在要求和規定,“良知”說與“知行合一”統一。致良知是陽明晚年的思想宗旨,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span>
陽明四句教
王陽明晚年提出“四句教法”: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傳習錄》
王陽明在去世前一年,被任命赴廣西平息少數民族暴亂,臨行前一晚,在越城天泉橋上應弟子錢德洪、王畿之請,詳細闡發了這四句宗旨的思想,史稱之“天泉證道”。
在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所討論的問題與倫理學的善惡無關,根本上是強調心作為情緒——心理的感受主體具有的無滯性、無執著性。這個無滯無執著的心體就叫做無善無惡心之體。這個思想表示,“良知”不僅是知善知惡的道德主體,又是具有“無善無惡”的情緒主體?!盁o善無惡心之體”是指出良知作為情緒主體具有的“虛”“無”特性,這種特性表現在良知不會使自己“著”在哪一事物上,而使之成為良知流行無滯的障礙。因此,陽明四句教所指向的,就是周敦頤、程顥、邵雍等追求的灑落、和樂的自得境界,其中也有吸收禪宗的生存智慧。
(以上觀點均來自陳來教授《宋明理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