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cxosx"><tbody id="cxosx"><blockquote id="cxosx"></blockquote></tbody></output>

<p id="cxosx"></p>

  • <pre id="cxosx"></pre>

    <p id="cxosx"></p>
      您的位置: 首頁 >教學教研>校本研修>詳細內容

      校本研修

      喜報|我校教師在2021年市直教師專業書目閱讀中成績喜人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4-09 17:00 瀏覽次數: 【字體:


      7c3a83bafd1246e1a77fb9f2eff93aff.Jpeg

      2021年紹興市直教師專業書目閱讀評比結果揭曉,我校共有8篇獲獎,其中三篇獲得一等獎,三篇獲得二等獎,兩篇獲得三等獎。在此次專業書目閱讀評比中,老師們參與熱情高,獲獎數量多,獲獎篇數占市直總篇數的四分之一,且一等獎獲獎比例高,占市直總篇目的二分之一。 

      獲獎名單

      80fe1dc487a74e6cb2884c9a52d6fa16.Png

       

      e81103fa537741159d992cadbb62473f.Jpeg

      教科室主任俞英老師認為,回顧此次比賽,值得我們總結的有三點:其一是著力打造教師研修閉環,即從寒假的組織和準備,到本學期初的校內評選,再到“學達園”青年教師聯盟中舉行讀書分享會,整個賽事準備達成了教師專業活動的研修的閉環;其二是教學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力求知行合一,即我們的閱讀都要求老師們在深入理解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聯系課堂實際,把理念體現和滲透到教學設計的全過程,并基于課堂片段做教學反思和提煉;其三是“教”“育”結合追求課堂類型多樣化,文章既有學科教學的,也有班團活動設計的,實現了學習共同體在教育“全人性”上的理想。

      79310a09b8194df193f751c66fc6b5f9.Png

      從未知出發,讓學習真實發生

      紹興市陽明中學  胡佳萍

      何謂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變革?即:學生通過自主的、協同的學習,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陳靜靜博士通過觀察數千個案例后,總結出其研究成果,她認為“真正學習的聲音是寧靜的”,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從未知走向已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艱難,要進行大量思考,而思考的聲音是安靜的。

      現如今,我國一直在倡導“啟發式教育”“研究性課堂”,然而事實卻是,因為繁重的考試壓力,不但壓著學生,更壓著老師,課堂表現常態多為“灌輸式教育”,學生被套在傳統的教與學的思維模式下,不需要自我思考,只需要跟著老師的思維走,長此以往,大大弱化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他們習慣于有一個燈塔指明方向,迎著這條路走下去,一旦海上的燈塔滅了,這些小小探險家也將迷失在浩海的海洋里。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啟發式教育,任務驅導式教學本應是我們課堂的常態,然而當我滿懷信心設計完學習任務應用于課堂時卻發現,放手讓學生去做是目的,但是在做之前教師需要做大量的鋪墊,換句話說,名義上為學生自主學習,然而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還是由教師來控制和占據的,因為教學目標設定冗繁,教的內容繁雜而瑣碎,所以課堂中留給學生學習、思考和交流的時間非常有限,學生難以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如何破解這桎梏,陳靜靜博士的學習共同體一書,給了我新的思路。

      一、 學在教前,自我探索

      “教學的起點,是真正了解學生的已知與未知”,這是陳靜靜博士在書中的觀點,令我豁然開朗。學習是從未知走向已知之旅,而每位學生的未知都截然不同,這就導致真正在課堂上能實現有效學習的部分人也許就是與教師預設的學生已知相同的人,那么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在課堂上實現有效學習,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課前導學”就是了解學生已知的最好方式,以任務為主線,以探究為基石,在課堂前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探究預設好的問題,盡可能將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已知概設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教師從這個已知出發,挖掘學生的未知,讓更多人的學生在課堂上實現真實學習。

      以我執導的《算法中的選擇結構》為例,算法是高中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部分,而選擇結構是算法思想的其中一塊奠基石,選擇結構的學習是算法學習的開篇,在之后的算法學習上也十分重要,那么課堂之前,就必須了解學生到底對哪些內容是不熟悉的,對哪些內容是模糊的、誤解的,困難的,容易產生迷惑的,必須由老師來點播和提煉。此內容因與生活中的選擇密切相關,所以在語意理解上學生比較熟悉,但是當運用到算法上去,學生又會產生迷茫,不知如何下手。故在課前導學案上,我設置的任務一至任務三均為對選擇結構的基本了解,包括選擇結構的幾種分類,語句格式等,根據反饋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辨別,并能舉例區分,任務四中我利用流程圖的形式展示了幾種選擇結構的幾種類型及其對應的基本語句結構,學生在課前需要將其一一對應,并嘗試填寫我挖取的空格。

      75bea0082a4d4ed68a953517e5f1e68a.Png

      根據反饋發現,學生對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都能理解,但是當對應到第三部分需要挖空填寫時,大多數同學都出現了問題,主要問題有(1)中間代碼與右側代碼無法連接起來看(2)在現實例子中,判斷不出選擇結構應有的邏輯關系(3)根據自學了解到的選擇結構不是完整的,不能代替所有例子。而這些問題正是我上這節課的起點。通過課前的導學,將多數同學的已知控制在一個范圍內,學生開始產生疑問,形成新知,這無疑是學習的開始。

      以自我探索的形式,將學生形成的問題作為紐帶,聯系課前與課后,學在教前,而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化解的問題都是學生真正有難度的問題,而不是通過學生看書就能夠自我解決的問題,真正達到了解學生的已知與未知,讓教學的起點成為有意義的起點。

      二、 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我們常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在課堂內,教師總是免不了“多說幾句”,究其原因還是在我國目前大環境內,課堂中教師無法安心放手,不安心的原因一則是對于教師而言,課堂任務繁重,每節課都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否則會影響整體教學,而“灌輸式”教學正可以滿足教師完成“課堂知識任務”的心理;二則,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對課堂的控制性降低,容易讓課堂失衡。

      在這些影響下,教師往往會選擇最令自己安心的“填鴨式”教學,整個課堂雖已是教師提煉過的知識點,然而對學生來說,卻與書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識一樣,難以理解記憶,甚至有些理科類理解的知識點都被當成文科類背誦在記憶,可想而知其教學效果。但是,怎么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只作穿針引線者?拜讀了陳博士的《學習共同體》中對眾多案例的解讀后,我有一點新的收獲。

      《多媒體技術應用》是信息技術學考中的必修內容,該書內容以多媒體中的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展開,以處理運用這些內容為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獲取、升華。

      操作類教學最忌教師“打包”傳授知識經驗,教師講地天花亂墜,學生沒經歷過真實操作只能幻想,往往達不到最優效果,生搬硬套,難以真正理解、遷移。故此類內容教學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作輔導、點評。

      在flash中的動畫一課中,課前階段,我設置了課堂入門任務如下:

      【任務一】

      【任務目標】:通過逐幀動畫的操作,明確逐幀動畫適用的場景,以及逐幀動畫的表現方式:

      【任務描述】:請打開學生文件中的“音樂播放器.fla”,將其切換到“title”場景,完成數字倒計時圖層中的動畫

      完成任務時遇到的問題:

      【任務二】

      【任務目標】通過動畫補間動畫的操作,明確動畫補間動畫適用的場景,以及能抓住動畫補間的創建要點。

      【任務描述】:請打開學生文件中的“音樂播放器.fla”,將其切換到“title”場景,完成”磁帶”圖層中的動畫

      完成任務時遇到的問題:

      【任務三】

      【任務目標】:通過形狀補間動畫的操作,明確形狀補間動畫適用的場景,以及能抓住形狀補間的創建要點。

      【任務描述】:請打開學生文件中的“音樂播放器.fla”,將其切換到“title”場景,完成”音樂的力量” 圖層中的動畫

      完成任務時遇到的問題:

      我將本節課要講的知識點貫穿在這三個入門任務中,明確任務目標,清晰任務描述。每一個問題都不需要教師再在課堂上贅述,學生只需要在設定的時間內根據任務描述完成任務,并且在完成任務時,寫下自己的困惑,這樣一來,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大篇幅地都是學生的自我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困惑都能先進行自我探索,嘗試解決。正如陳博士所言,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認知風格、性格特點、發展優勢,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問題也都截然不同,例如,有些同學對三種動畫的特點難以把握,有些學生對元件的創建不太理解,有些同學區分不開動畫補間與形狀補間,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在同學進行自我操作之后,再來進行匯總。學生上來講自己的問題,其他同學嘗試幫他解決問題,最后留下來的問題再由教師輔助解決。讓課堂真正圍繞學生展開。

      學生自己的練習已經解決了一些簡單的知識目標,并且這個過程中學生是經歷了完整的學習過程的,必然能形成自己的知識經驗,整堂課不以教師講解為主線,而是以學生操作為主線,教師只在其中穿針引線,連接起一堂完整的課,每位同學都是這個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看客。所以構建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有利于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 細心編織,化繭成蝶

      在本書陳佳老師的課堂中,陳博士感受到一種柔和、悠然的氣息,而我拜讀完整個課堂,不禁心生感慨,多么細心又清晰的課堂,從一張精巧的學習單入手,學習單簡潔、清晰、層次性強,并且符合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認知興趣,為防止學生不知如何回答,陳佳老師還設計了半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根據陳老師的提示作答,更加得心應手。在這個課堂中,每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的公平,反思自己的課堂,經常性地選擇一些優秀的學生來作答,而忽略一些可能在本學科不那么突出的學生,其他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地“觀看”或者:“傾聽”的狀態,這些學生的思考和想法變得可有可無,越來越多地學生成為課堂的“看客”,逐漸淪為學困生,因此,很多學生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學習不好,不愿意繼續參與學習,甚至直接放棄。

      以我自己為例,接任選考走班以來,我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一個走班由多個班級的學生組成,一來,他們互不熟悉,一周只有幾節課的時間聚在一起,聚在一起也沒有除了學習以外多余的交流時間,故整個班級不像固定班一樣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就學習而言,無法在課后互幫互助,二來,班級與班級之間學生差距、同一班級內學生差距也較大,而我們長期采用“統一流程”式的教學方式,無法兼顧高于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學生長期被概念化、集體化、抽象化,而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認知風格、性格特點和發展優勢。例如,當我上完vb選考算法中的雙重循環時,這種差異化被放得更大,有一位女孩子在我布置的課后作業中寫了“老師我真的想不出,只能聽得懂”,這是一個上課坐第一排認真聽講的女孩子,她比較善于記憶類內容,對理解類有一定困難,針對這種同學,如何提高她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當前要解決的一大困難,所以,我在她的本子上寫了一句話“先學會模仿”,這里的模仿并不是指抄作業,而是模仿上課能聽懂的例子寫一個類似的例子,比如,我上課講了雙重循環中輸出1,12,123,1234..既然這個例子聽懂了,那么就嘗試自己寫出輸出 A,AB,AB,ABCD..的例子,這兩個例子異曲同工,只是輸出的內容需要運用一個chr函數轉換,從例子模仿出發,再慢慢拓展,逐漸構成自己的思維邏輯。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一步步往上攀升。教師細心為其編制地基,引領,靜待她化繭成蝶。

      學習既是學習者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尋求自我突破的過程。課堂既是教育者施加魔法的戰地,也是受教育者沐浴新知的浴場。我到底要成為一個怎么樣的教師?從教以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身邊,學習共同體這本書,像是為我如何構建一個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思路。

       

      fdc3824f67c24563a36f273e0de9aab5.Png

      班級自主自治的新探索

      ——學習共同體模式下的班會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紹興市陽明中學  金思夢

      一、學習共同體概念的提出與深度學習策略的思考

      1.學習共同體概念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或譯為“學習社區”。學校班級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它與傳統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

      2.目前課堂存在的困境

      以往的班會課,教學目標不明確,常常以學生自娛自樂或者是以教師一人獨講為主。尤其遇到班級班規制定、班級學風建設、班級不良行為糾正等內容的班會課,尤其沉悶,多以教師批評教育為主貫穿整堂課,其實這對于學生的啟發性、反思性的作用是比較低的。教師側重教授的過程,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歷程,因此班會課堂很有可能是無效課堂,學生深度學習的時間較少。

      3.學習共同體與班會深度學習的探究策略

      一個班級的建設,需要班內每一位同學的積極參與;班級制度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同學的建言獻策,因此,知識班主任或班干部的一言堂、一刀切的方法在現在并不可行,學生對于班級治理和教學缺少決策權和參與度,反而很容易引起同學們的逆反心理。因此,學習共同體背景下的班會課,主要是運用同學們團隊合作的方式,組成一個個小組合作討論,讓同學們深度思考,調動其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參與——自主參與——自由探索。班會課前根據班情,設置一兩個主問題,教師作為引導者,激發同學們討論合作的興趣,促進其彼此思維的碰撞。思維不是自然發生的,它是由“難題和疑問”引發的,而正是“解決方案的需要”,維持和引導反思性思維的整個過程。最后得出本次班會課的討論結果,主導班級學生自主自治。

      二、學習共同體課堂實施案例

      【學情分析】

      本次班會課參與對象為高三學生,距高考還有90天。班會課前,教師先進行問卷調查,摸清楚該段時間里同學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共下發44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1份。問卷結果顯示,有26位同學現階段受到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影響無法收心學習,有33位同學表示目前學習沖勁不足是最大的班級問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明確班內目前個體與集體存在的問題;

      2. 結合班內一位同學的個人手機成癮問題,通過課堂學習共同體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彼此傾聽、出謀劃策,為其解困。

      3. 通過個例分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決策,確立類例的處理辦法。

      【教學重點】

      解決班級手機問題,確立班級未來三個月的班級規章制度最終版。

      【前期安排】

      1. 制定問卷(學習單),了解班級問題,確立班會主題

      1) 你高三階段學習上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A.戀愛  B.手機等電子產品 C.小說等課外讀物 D.其他

      2) 這些阻礙是如何影響你的學習生活的,請舉例(真實)?

      3) 你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家人、老師、朋友)

      4) 高三(6)班在最后沖刺階段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A.紀律  B.學習沖勁  C.班級凝聚力  D.其他

      5) 這些問題是如何阻礙班級學習整體提升的,請舉例(真實)?

      6) 請提出有助于提升班級整體學習成績、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建議或要求?

      2.確立共同體小組

      結隊和構建小組的時候,充分聽取學生的想法和意見,讓學生參與到共同體的構建當中,使學習共同體的愿景在所有學生之間達成共識。因此課前兩天時間,給學生們自由組隊,44位同學組成了6個隊伍:天才Genius隊、Y-Eight隊、懸崖掛金鐘隊、無名隊、叁陸柒隊、美少女戰隊。

      3.共同體課堂座位安排

      70dcdd5702844b83b06311ab3d416751.Png

      【教學過程片段】

      【環節一:明炸避雷——直視問題】

      【師】我們從問卷中可以看到(圖示問卷結果圖),我班同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手機等電子產品”。大家再仔細閱讀以上選項,這些困擾總的來講只有兩類:一類是能使人沉迷其中外在誘惑,另一類是自己本身內心浮躁、靜不下心來。其實,以上種種行為就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 

      4a4c42c9534f49c1ac8c30bc0584bb9f.Png

      設計意圖:通過問卷調查,直接點出目前最大的問題,讓同學們直觀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直截了當點明本次班會的主題:缺乏意志力(意志力:意志力是人們有意識地去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環節二:集智點金——共克難機】

      【師】但是很多同學,往往只是空有目標,做不到調節行為,克服困難?,F在我們就圍繞意志力這一主題,以我們班一位同學的真實經歷作為案例,來探討如何將它真正落實到我們的手機問題中。請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議,幫他渡過難關!

      金同學的案例2020年10月27日,這位同學受到班級警告處分,并上報年段。理由是漠視學校校紀校規,與外班同學交易手機,并帶到家里玩耍,常常玩到凌晨。那段時間精神萎靡不振、學習懈怠,成績退步明顯。經教育后,自我反思,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情況好轉,學習步入正軌。2021年3月1日晚,回頭考結束的那個晚自修,該同學公然在教室玩手機,再次被值班老師抓到。

      【活動過程】7人一小組,開始討論,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每一組一個主講人,一個主寫人。(十分鐘后小組開始輪流講述)

      【部分學生交流成果】

      【叁陸柒隊】分析其手機成癮的原因(僥幸心理、內心空虛、有較好的首考成績做支撐);提出建議:自身要清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事考慮后果,堅定自己的理想目標不動搖,且認識到當前高三學習的緊迫性;父母嚴加看管,控制手機使用時間;班級完善班級版規制度,提高班級凝聚力,同伴間相互監督。

      【懸崖掛金鐘隊】同伴間時刻提醒,警鐘長鳴(精神上);罰以體力勞動,如承包洗垃圾桶、拖地等任務;獨自反省,一人就坐,自我檢討;細化目標,長久考慮;家長做出表率;連坐制度,約談同桌等。

      【美少女戰隊】學生:自身要有改正的思想,認清當前的狀況(高考,90天),身邊的朋友家長多督促,專注于學習,讓自己忙碌起來;家長:及時與孩子有效溝通,談心,與學校班主任多溝通;自身做出榜樣表率作用。學校:班主任常常強調手機問題,落實班級規章制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無名隊】實施適宜的獎懲措施;多給自己的空余時間安排好任務;嚴格規范班級規章制度等。 

      設計意圖:教師不參與討論,由組內主講人負責,主寫人記錄,組內成員各自提供交流的論點。設置一個主問題,由學生自己結合自身情況,發散思維,有話可說,人人參與。思維模式由反思——問題生成——探究、批判——解決問題。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既能反思自身,又能找到應對策略,一舉兩得。通過對該同學的建議,組成一個班級共同體都贊同的手機管理方案,落實到班級實際學習生活中,對其他學生也有一樣的制約作用。

      【環節三:棄石覓鉆——制定規劃】

      針對我們問卷調查的第二板塊內容,沖刺階段班級存在最大問題統計結果

      32234f60738e49aba94bba159dbec6d2.Png

      請同學們站在班級管理者的角度,來為班級的未來出謀劃策,請學生們按這樣幾個時間板塊分組針對性地制定班規或學習要求(早、中、晚、自修課、課堂、課外),展開分組討論,每個時間點選最重要的三點。主講人講,主寫人上臺寫。

      【活動過程】學生討論、下發時間表紙條,學生填空、發言,鼓掌通過;再布置一個自我措施要求,課后完成。

      0c7061d44e5b47fba031d3b41f4174ca.Png

      設計意圖:由個人手機問題,上升到班級整體班規落實問題,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整合成班級現行的規章制度。通過學習共同體的相互交流,每組上臺寫下本組的建議,教師整合,形成適合于班級,且由學生自己決定的班規,會比教師一言堂式的班規更有威懾力。

      【環節四:左右開弓——堅持必勝】

      總結:希望接下來的時間,大家能執著地將想法付諸實踐,你的自律程度決定你的高考分數!老師們也一定秉持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與你們同在!也衷心地祝愿大家一定都能實現自己理想的大學目標(視頻)

      設計意圖:設定好未來90天的規章制度的同時,也要提出希望,為同學們打氣,讓大家帶著正面情緒去面對新的規則,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學習風氣。

      三、共同體課堂實施的反思

      1.共同體課堂注重構建同學之間相互傾聽、彼此互助的關系網絡

      學生之間有相互關心、相互交流、相互督促的習慣,教師要設置比較多的教學活動,不斷強化這種習慣,讓學生對班級事務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本次班會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種“互教”的關系,對于手機成癮的問題,大家都提出自己的建議,最終形成一個大家都能遵循的成果。

      同時,共同體的構建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互學的關系,且這種互學的關系不僅僅存在于同組伙伴之間,更存在于全班同學之間,從而形成班級中所有人之間彼此傾聽、關照、探索的關系。例如本次班會,將每個小學習體對該生的手機使用建議結合,通過老師的串聯,形成手機問題的話語網絡,串聯為整個班級的大的學習共同體的處理手機問題的智慧,而教師只是成為話題的傾聽者和學習者。同時,教師要理解、接納、尊重所有學生。教師從執教者、言說者變成學生回答的傾聽者。對于發言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組員都給予接納和關注,并從對方身上學習,用心去體會、共鳴和反思。

      2.共同體課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自治能力

      學習共同體的創立與學生自主自治的文化分不開的,我們最終要培養的也是有自覺意識、社會責任和創造精神的自主學習者與社會公民。因此,共同體下的班會課可以讓彼此在互學的過程中,體悟實踐參與班級制度的創建和落實。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學校和老師的安排,而是對自己、班級的未來發展有愿景、目標、要求,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在與老師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將其變成現實。因此,學生做出的決定是通過充分的民主協商的,所以更會嚴格遵守,并且彼此監督,承擔行為后果,這樣有利于學生成為自理、自控、自治的人。

      3.共同體模式助推學生深度思考、建言獻策

      共同體模式的班會課堂,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說,學生之間彼此的思維碰撞,能夠激起大家對問題探討的興趣,激起參與班級自主自治的主人翁意識。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全身心地投入、充滿愉悅的體驗,從思考問題到反思自我,再到為班級建言獻策。這不僅能夠使問題探討更加深入,同時還能培養他們樂于學習、樂于改正的好習慣。

       

      3a99420650404a89b10fef85f496518f.Png

      學習共同體理念下《<論語>選讀》的教學反思

      ——以《仁者愛人》為例

      紹興市陽明中學  張大千

      不同于一般文言文,《論語》的體裁是語錄體,結構相對零散,每章之間的邏輯性不強,而學生對于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乃至于諸子百家的學說所知較少?!?lt;論語>選讀》如果當成普通文言文去上,難度較大,而這也正為“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實施提供了機會。筆者在 “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下兩次執教《<論語>選讀》中《仁者愛人》一篇,產生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學習共同體理念下《仁者愛人》中大概念的整合 

      上海師范大學陳靜靜教授在《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中提出:“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存在共性的問題是因為對本學科和學段的知識內容缺少系統性的把握和理解,所以教師的 教學設計往往不能切中要害?!本唧w到蘇教版《<論語>選讀》的教學中,這種問題尤為明顯。 

      首先,《論語》的體裁是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對于孔門先哲語錄的匯編,《論語》本身的結構就比較零散,關聯性較低。蘇教版《<論語>選讀》按照“政治”“修身”“教育”“哲學思想” 等主題又選擇了15課進行編排。每課選擇的語錄,在先后次序上可能并無明顯關聯,語錄之間的邏輯性也不強。老師上課時如果按照課本的自然順序,就很難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而且只照顧到一課的內容,也很容易割裂孔子思想的整體性。 

      其次,在《論語》教學中,學生對于孔子和儒家思想較為陌生,教師也很難去分析學生的認知沖突和學習困境到底在哪兒。所以往往知識性內容較多,理解和生成性內容較少,學生的主動性難以發揮。 

      因此,在《論語》教學中,要進行有效的學習設計,教師要對《論 語》、儒家思想乃至諸子百家思想都要有全面系統的把握,能夠對《論語》和《<論語>選讀》中的知識體系有清晰的認識,能夠對孔子的思 想系統進行建構。這就要求教師對《<論語>選讀》進行大概念的整合。 

      具體到《仁者愛人》,本課共有11則語錄,介紹了包括:忠恕之道、仁之方、孔子對待不同人的仁道等多種內容。威金斯在《追求 理解的教學設計》中認為,大概念是理解的必要條件,抓不住關鍵思 想以及不能將大概念與相關內容知識聯系起來,留給我們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無用的知識,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基于此,筆者將《仁者愛人》的大概念核心問題設計成:什么是 “仁”,進而推導出儒家應“如何行仁”、行“仁”道的結果究竟如何。根據大概念的學習設計優先次序模型,筆者在班級推送了《鄉土中國》中《差序格局》一章作為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料,又推送了易中天關于儒墨之爭的視頻作為解決問題的次要資料。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仁”為核心的任務群。學生可以借助資料去解決核心問題:什么 是“仁”。

      3d92d9e10c71448190acb1d840ffa368.Png

      二、學習共同體理念下《仁者愛人》中的逆向設計 

      在課堂教育上,尼爾森提出了從目標概念到任務設計的逆向設計思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需要首先思考學習最后能達到的目的和如何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來證明學習確實達到了目的。 

      我們在《仁者愛人》這一篇的教學中,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仁” 并在實踐活動中踐行“仁”應該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可能傳統的講授法是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我們就必須通過活動來實施。

      三、學習共同體理念下《仁者愛人》的設計特點 

      (一)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筆者工作的紹興市陽明中學,多年來推行依托教學平板、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已經搭建起一整套智能教育平臺。而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更大程度地創設真實情境,節約交流成本,分享學習成果。

      要理解孔子推行“仁”的原因,首要先了解孔子所處的時代,孔子的“仁”不是閉門造車,無病呻吟出來的。課前,筆者在學生的平板中推送了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中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環境 的視頻資料,在春秋末期,僅《左傳》上記載的盟會就有100多次, 戰爭有300多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170多個,其中有36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正是這樣“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才使孔子產生“仁”的核心思想,并終身致力于實行“仁道”。 

      傳統課堂重視“熱鬧”,重視“精彩”的師生問答,而在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中,課堂教學的交流應該是自然發生的,課堂的氛圍是平和的,學生的思維是生成的,學生的發言不應總是充滿激動或尷尬,現場不應總是充斥著“作秀”的氣氛。利用平板當中的師生互動功能,就能減少很多無效或低效的交流,使學生在安全的氛圍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交流更加集約化。如需要調查學生對“儒家仁愛或墨家兼愛誰更能救世”的看法,只需要打開投票功能,數秒就完成了前測;要學生分享“孔子是如何行仁”的,只需推送實時作業,學生直接在平板操作并上傳答案即可,大大減少了交流成本。教師實時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反饋,學生間也可以相互點贊表明自己的態度。師生間的交流是“心心相印”式的,觀點的分享不再是性格開朗者的“專利”,每個學生也會在交流分享中實時生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

      (二)圖文轉化的任務設計 

      由于時代間隔久遠,而且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為學生理解傳統中國的社會關系和孔子“有階級,有差等” 的“仁”造成了困難。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差序格局》中論述過,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社會結構、組織結構和心理結構是如漣漪般 一圈圈蕩出去的同心圓,中國人以自己為核心,以血緣為紐帶,構成了有差序的社會。結合《仁者愛人》中孔子行仁的具體表現,筆者將 課堂的第一個活動設計為“結合課本作孔子行仁圖”。

      3b03995a61b9425d96b0b79c83941a02.Png

      因前期平板推送的《鄉土中國·差序格局》做好了鋪墊,學生對 于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有了基本認識,而作圖的方式也能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孔子行仁的本質和方式。通過平板作業的收集和點評,學生驚人的創造力被激發了出來,對于孔子“從自己出發,通過推己及 人的方式實現有差等的愛人”的仁愛觀有了更深的理解,課堂上形成了交響樂式的交流場。 

      (三)小組辯論的生成方式

      學生討論生成“孔子行仁圖”后,一個明顯的問題隨之而來:為什么看起來這么完備合理的體系,到最后沒能推行下去?春秋崩潰了,隨之而來的戰國時代更是禮崩樂壞,生靈涂炭,儒家的“仁愛” 為什么沒能救中華?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要引入“他山之石”— —墨家對于“愛人”的看法——兼愛。 

      教師首先對墨子的“兼愛”作簡單的介紹,平板中也已經推送了關于墨子“兼愛”的相關資料。此時詢問學生:你覺得“仁愛”和“兼愛”,哪個能救天下?平板投票過后,學生形成了初始陣營。教師重 新組織課堂座位,讓同一陣營的同學坐在一起,討論過后,選出本方的發言人。 

      辯論修改了傳統辯論賽的規則,除了立論、駁論和總結陳詞之外,在最后添加了自由辯論的環節,課堂中的所有學生都能發言。在辯論賽活潑的氛圍和緊張的氣氛中,更多同學會參與進來進行思考、辯論和發言,而一個觀點,只有你真正講出來,受到質疑還能有理有據的反駁回去,才算徹底理解了這個觀點。 

      在“仁愛”和“兼愛”的對照中,“仁愛”的階級性被突顯了出來,而“兼愛”的不切實際也被放大。學生還從那個時代出發,討論了在社會結構已經發生巨大改變的今天,“仁愛”還能否行,“仁 愛”中對于“克己復禮”的闡釋還有否意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還能否實現。 

      (四)關注當下的落實方式 

      學生對于孔子的“仁”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在學習共同體的觀念中,學生結合成現實的學習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課堂的結尾,筆者設計了“如果你是孔子,面對這些社會現象,你會說什么?請選擇 其中一條熱搜,結合仁愛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140字以內”的活動,讓學生“知行合一”,關注現實。筆者所選的社會現象有“高以翔過勞猝死”“院士將10億專利無償送給民”“星光公益”等某社交平臺真實的熱搜,學生對這些熱點有話可說,140字的字數限制也符合他們平時社交平臺的真實狀況,關鍵在課后這些熱點也容易引起他們的討論,讓課堂生成的學習共同體擴散到寢室里、放學的路上、家庭的餐桌上。 

      在學習共同體理念下《仁者愛人》的教學中,學生擁有足夠的交流和探索的空間,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以自主探究為主,融合圖文轉化,自由辯論,在交流合作中掌握了學科素養。從學生的反應來看, 學生對于孔子的“仁愛觀”有自己的理解,對于“仁愛”在當代的運用也有自己的見解,能感覺到這種學習共同體的討論也會延續到課后。

      供稿:教科室

      編輯:黃林濤

      審核:俞  英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精品首页
      <output id="cxosx"><tbody id="cxosx"><blockquote id="cxosx"></blockquote></tbody></output>

      <p id="cxosx"></p>

    1. <pre id="cxosx"></pre>

      <p id="cxos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