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cxosx"><tbody id="cxosx"><blockquote id="cxosx"></blockquote></tbody></output>

<p id="cxosx"></p>

  • <pre id="cxosx"></pre>

    <p id="cxosx"></p>
      您的位置: 首頁 >對外交流>家長學校>詳細內容

      家長學校

      家長課堂|第四期:“共情式”談話,讓親子溝通更順暢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3-24 13:25 瀏覽次數: 【字體:

      1cb9abfe4bb046469da258c4f6241021.Png

      愛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心理支持者。親子關系的重要性在于:孩子只要從父母這里得到足夠的心靈力量,Ta就有余力,整理好情緒,去面對外界更多的風雨。

      本期分享

      16911aae6b8742059e3ec6eb8b0cd89c.Jpeg

      【張書昂】地理一級教師,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現任高三班主任。曾獲“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部級優課、省級優課、市級一等獎。多次校級、市直公開課與示范課。曾獲市直教學論文二等獎。

      親子溝通

      父母孩子長時間相處時,通常會有這樣幾種相處模式:

      1、和諧型:親子之間有商有量,經?;?,有話好好說,關系親密。

      2、矛盾型:心里很想溝通,但不知道如何開始,說多了就會產生沖突。

      3、冷漠型:互不理睬,各做各的,每天只說幾句必要的話。

      4、控制型:父母或孩子單方面擁有選擇權和話語權,另一方只能選擇聽從。

      如果親子溝通過程出現問題,我們先來找找引發矛盾的原因。

      從父母的角度,對孩子過于擔憂、操心是引發矛盾的主要因素。比如:擔憂孩子的學業、對孩子自律習慣的不滿、不希望孩子沉浸在電子娛樂中、和孩子缺少互動或孩子不愿和自己溝通、對孩子的問題選擇無視等。從孩子的角度,最主要的矛盾原因在于對父母的管理或語言表達方式感到不滿,比如孩子缺少自主權、內心需求不能被滿足、父母態度強硬、與父母的觀念無法達成一致等。

      一旦產生問題,說教、批評、指責、講大道理、提出問題、給出建議或者急于安慰等方式,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換言之,父母對孩子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偽共情”,也就是假的共情,如果孩子經常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理解,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到非常失望、失落,也會導致孩子不愿與父母深入交流,對親子溝通也會持有抵觸情緒。共情不是同情、不是同意、不是移情;也不是“鸚鵡學舌”,模仿他人的言語和感情;更不是單純地陪哭、陪笑、陪說話。真正的共情是平等的、互動的,是對對方感同身受地理解,是發自內心由衷地體會和用心交流。

      【比如:考試后如何引導孩子】

      (一) 關注孩子內心感受

      考試結束后您可以留意:面對考試成績,孩子的內心感受是什么?面對別人的成績,孩子內心的感受又是什么?可以讓孩子談談別人的學習狀態是怎樣的,自己的學習狀態又是怎樣的。過程和結果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孩子考試后的內心感受,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

      (二)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關注成功、關注結果,害怕失敗。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關注努力,關注過程,愿意嘗試,不怕失敗。在教育中,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認識到:決定人生的不僅是天賦,還有思維模式。一時的成功和失敗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堅信努力的價值和意義,做到終身成長。

      a2947828229d4310b2ea38337d68cbc5.Png

      (三)引導孩子發現問題,確定合理的目標,在孩子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和孩子

      1)分析試卷錯題分類。

      2)落實到知識點問題。

      3)進一步反思聽課效率。

      4)檢查審視課后問題。

      和孩子一起設置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小目標,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調高目標,臺階式設定目標,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日常溝通小技巧

      (一)警惕不合理信念以及自動化思維

      1. 拒絕“絕對化”想法

      “你必須/應該好好學,不然……”,這樣極端想法的背后往往是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要求,只有雙向的信任,才有彼此靠近的心。

      2. 化解“糟糕至極”思維

      “你再這樣下去的話會……”正確評估最糟糕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沉浸在想象的焦慮中。積極行動,不讓事情變得更糟就是最好的結果。

      3. 警惕“以偏概全”評價

      “你每次都這樣……”以局部評價整體,全盤否定孩子是不合理的。接受不完美,給孩子客觀的評價,幫助孩子客觀認識自己。

      (二)好好聽,孩子才會說

      1. 不打斷、不評判地聽

      越是跟親近的人溝通,越容易打斷和評判。成人很容易認為自己講的道理是對的,會急于用說教和建議的方式讓孩子少走彎路,這樣溝通方式往往扼殺了孩子的溝通欲望。后續我們說再多有用的道理都是徒勞,因為孩子已經在被否定感受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了心理防御,TA做好的準備不是和父母溝通,而是和父母爭辯到底誰是對的。

      2. 肢體語言告訴孩子“我在聽”

      信息的傳達=55%肢體語言+38%語氣語調+7%言語。在傾聽時,

      1)有良好的目光接觸;

      2)運用肯定和鼓勵的姿態和適當的面部表情。在傾聽時,家長可以身體微微向前傾,與孩子保持較親近的距離,適時地點頭,微笑等。

      3. 開放性提問,鼓勵孩子表達

      父母可以嘗試用“能具體說說看嗎?”“還有其他嗎?”“我很想聽聽你的看法……”“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這樣的提問方式讓孩子能更多地講出有關情況、想法、情緒。一方面能引導孩子回答和描述更多細節,另一方面也能帶動孩子思考。

      (三)好好說,孩子才會聽

      父母可以學習運用《非暴力溝通》里的溝通四要素法,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1)觀察:語氣平和地向孩子表達自己觀察到的情況,不評判;

      2)感受:真情實感地跟孩子溝通自己現在的切身感受,不夸張;

      3)需要:理性中立地說明自己有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有受到打擾,不焦躁;

      4)請求:有商有量地告訴孩子,為了改善共同的生活,我現有的請求是什么,不獨斷。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span>

      ——《親愛的安德烈》

      當父母與孩子有了心理上的共鳴時,才有可能使親子溝通更順暢,孩子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父母的建議,進而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共情是一種表達理解、接納、認同和支持的有效方法,能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使雙方交流更順暢,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按照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就好像是自己內心世界一樣的能力,是深入了解和設身處地體會當事人的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是“感人之所感”和“知人之所感”的兩者統一,既有情感因素,也有認知成分,并要依靠認知能力來實現對當事人的心理換位或將心比心的目的。

      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過: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家庭教育要先共情,后行動。父母先用心聽孩子傾訴和表達,照顧孩子的感受,不強勢、不打斷、不先入為主、不急于下結論、不進行心理控制。在傾聽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準確地共情和積極地回應,表達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理解和認同,與孩子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達到心靈上的“和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精品首页
      <output id="cxosx"><tbody id="cxosx"><blockquote id="cxosx"></blockquote></tbody></output>

      <p id="cxosx"></p>

    1. <pre id="cxosx"></pre>

      <p id="cxos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