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校|第二期:為什么青少年抑郁總被誤解為“叛逆”?
?今日分享
余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獲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師專業技能大賽一等獎、紹興市優質課一等獎、紹興市直優質課第一名、浙江省省級優課。2018-2019年連續兩年獲得紹興市“一師一優課”錄像課一等獎,多篇論文獲得紹興市直、紹興市心理健康論文一等獎、二等獎。
?
抑郁和叛逆的那些事兒
各位家長,大家好,我是陽明中學的心理老師余真。本次家長學校的第二期課堂,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青少年“叛逆”和“抑郁”的那些事情。
我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十余年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穩中有降。24.6%的青少年檢出抑郁狀態,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為7.4%。
這是一個不容樂觀的數字,但實則不是一個新鮮的數字。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20%-25%左右,該項數據被各類研究文獻所證實。然而在科學的數據面前,我們的許多家長卻依然選擇視而不見,仿佛只要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永遠不會抑郁,而僅僅只是“叛逆”而已。不少家長也經歷過抑郁情緒,也許靠著自己的調整走了出來,便認為孩子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的。但實則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抑郁,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成年人擁有更多的自由,包括財富自由、生活自由,沒有父母和學校的監管,能夠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徑去釋放和消化自己的情緒。但是青少年則不同,學校的種種規章制度、繁重的學業壓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同齡人之間相處等諸多問題限制著青少年。他們沒有辦法像成年人一樣用旅游、刷手機、打游戲、聚餐、健身或者頻繁的聚會等方式來宣泄壓力,所以相較于成年人,他們更需要家庭的理解與支持,更需要專業力量的及時介入。
青少年抑郁就像慢性疾病,在它剛開始的時候,它往往以叛逆的姿態出現,諸如“厭學”“成績大幅度下降”“人際矛盾”“手機成癮”“與家長和老師分庭抗禮”等。隨著家長的忽視,孩子自身處理能力的不成熟,癥狀會越來越外顯,逐漸演變成“嘗試自殺”“頻繁自殘”“酗酒”“濫交”等高危行為。而一旦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心理治療的介入是十分棘手又耗時的,也許原本只需要心理咨詢就可以緩解的心理問題,因為沒有即時介入,演變成了需要住院看護、藥物治療甚至物理治療的頑固心理問題甚至是疾病?;乜闯啥妓氖胖械淖詺⑹录?,自殺發生時,當事人家長得知后情緒崩潰,并表示孩子最近都“好好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家長眼中“好好的”孩子早在自殺一年前就已經在和同學的聊天中頻繁透露出輕生念頭。類似慘案數不勝數,上海高架橋上因為和母親吵架一躍而下的學生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一時沖動嗎?國內外的自殺案例研究,都向我們揭示了,大部分自殺都是有心理延續性的。
https://v.qq.com/x/page/n3307ibsqhc.html
《我們如何對抗抑郁》第一集 少年已知愁滋味
?關愛青少年
我作為學校的心理老師,經常會和抑郁癥患病學生打交道,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和一位中重度抑郁癥學生的交談,他是這么告訴我的,“我感到很痛苦,痛苦到想自殺,而每一次嘗試自殺,我對死亡的害怕就會減少一分。也許有一天我真的不害怕死亡時,我就解脫了?!彼?,每一個生命的消失都不是源自于他對生命的輕視,而是源自于持久而又無力解決的精神痛苦,這種痛苦在他長期的自我調整下,無法得到緩解,父母的不理解更是堵上了他唯一的希望,最后他只能將死亡當成唯一的解決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定都是深沉的。但是愛得深沉,孩子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究其原因,還是源自于我們的不了解。我們不了解,在這樣一個物質無憂、信息爆炸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們,他們的心理矛盾有多么的復雜。這種復雜性甚至是我們換位思考可能都無法理解的,因為我們不曾經歷過,又何談理解呢?所以對于每一位家長,我們無法經歷孩子的經歷,那么通過科學,通過紀錄片去了解我們孩子真正的生存狀態,也許能夠讓我們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少一些傲慢,多一份理解,而那份理解將會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那束光,指引他們走出精神世界的矛盾和沖突。
今日為家長們推薦CCTV-9央視六集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郁》,該紀錄片作為中國首部全方位解讀抑郁的系列紀錄片,聚焦抑郁高危群體,走近真實的抑郁疾病患者,并追訪醫學界、科學界專家與學者,希望從個人、家庭、社會多角度呈現對抗抑郁的經驗、路徑與方法。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